
水力發電是人類使用了幾個世紀的最古老的可再生能源形式之一。 台灣是一個島國,河流、瀑布眾多,是水力發電的絕佳地點。 本文旨在探討台灣民用及商用水電的實踐與建設方法。 台灣水力發電的歷史 台灣在 1900 年代初開始使用水力發電。 台灣第一座水力發電廠於1905年在台中新烏日建成,發電量達200千瓦。 從那時起,該國一直在大力投資水力發電廠,以緩解電力短缺的挑戰,並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不清潔能源的依賴。 此外,台灣的水力發電廠在蓄水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防洪作用,減少了下游發生洪水的可能性。 台灣民用和商用水電實踐 台灣有兩種民用和商用水電建設:徑流式(ROR)和抽水蓄能水電。 ROR 系統使用自然水流來驅動渦輪機,而不需要大壩或水庫。 RORs 的建設是相對非侵入性的,這意味著河流沒有任何重大改變,從而有可能保護水生生物。 與 ROR 系統不同,抽水蓄能水電需要建設水庫、水壩和發電站等基礎設施。 像這樣的機制可以保存水,然後釋放水來發電。 台灣已經實施了幾個面向住宅和商業用途的水電項目,包括噴灌。 該國許多農民已改用水力發電來灌溉農作物,從而提高了產量和灌溉效率。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1985年建成的翡翠水庫大壩,佔地14,000公頃,為台灣北部60,000多公頃的農作物提供灌溉。 據說它具有 150 兆瓦的水力發電潛力。 台灣水力發電系統建設 要在台灣建設水力發電系統,需要考慮幾個因素。 擬建工廠的具體位置、縱橫比和水文是關鍵因素。 大壩高度和水庫容量對於確定水力發電廠可以產生多少輸出電力至關重要。 此外,水源的流量和落差,以及水力發電機的效率,在施工過程中必須考慮在內。 在大多數大壩建設過程中,場地準備是第一步。 這涉及清除樹木和植被,以便為建造大壩留出足夠的場地。 接下來的步驟是開挖,也稱為基礎。 它涉及去除土壤和岩石以創建水平基礎。 接下來,建造圍堰以乾燥上游區域,以促進主壩牆的建造。 基礎完成後,最後階段是建造大壩的主牆,主要使用鋼筋混凝土、巨石或壓實土。 結論 水力發電仍然是台灣的主要電力來源之一,服務於住宅和商業用途。 水力發電廠的建設需要對幾個因素進行分析,以產生最佳的電力輸出。 此外,台灣水電站項目總是考慮周圍環境,以避免河流生態系統發生劇烈變化。 隨著電力需求持續增長,預計水力發電將在未來台灣的能源結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